众人相识,一阵客套后,鱼袅问杜康道:“那鬲城的诸多宗族中,并没有杜氏存在。你究竟是唐城的杜氏,还是豳城杜氏呢?”
“我……我全然不知。”杜康恭敬地答鱼袅道:“自从我记事起,我就一直居住在鬲城灶房旁边的一个茅屋中之。我无父无母,也没有哪家愿将我收养,靠的是鬲城上一辈的庖厨们,资食将我养大,后来我便加入到了鬲城的庖厨之列。听他们说,我当初被丢弃在禀官廪司门之前,因为襁褓上纹有‘杜康’二字,所以就给我取名为杜康。而现下,我已被鬲城作为寿礼送来了任城,大概,此生再也无法返回鬲城长居。我在鬲城中并无族人亲属,称其为故乡似乎亦不恰当。所以,论归属的话,我应当算作是任城杜氏独门独户之人吧。”
大家也都是刚刚才知晓杜康有这样的身世。风梭、任艾、子冥在一旁频频侧目互视,不知道说什么好,也不知道该不该说点什么,都有同情怜惜之意。同时,也都竭力克制,暗暗提醒自己不要表露出来。
鱼袅继续问杜康道:“我来时,已对你昨日烹饪的菜肴有所了解。你所用之法,有【淳】、【熬】、【炮】、【捣】、【渍】、【糁】、【拼】、【脍】、【炙】等。既有宫中的御用之术,也囊括了众邦之殊长。但并非完全临摹照搬,皆有所调适改动。能做到如此丰富另类、独出心裁,不知你师从何处?”
“我曾经遍寻了鬲城,文、武、农、医、匠、艺等各业人士都一一拜访。本来只是求一技傍身,有安身立命之本,避免将来自己依旧是无宗无族、流离失所的境况。然而,师者皆以我出身低微、来历不明为由相拒,所以还未曾与人有过师徒之缘。凡事,我都只能向壁虚构、闭门造车。而我的庖厨之法,一方面来自于老厨们的经验之谈,一方面源于食栈游民的道听途说。他们谈及过什么菜式,我都暗暗记下,再在平常劳作时逐一尝试摸索。久而久之,也能熟能生巧,略通一二。至于昨天的宴席,乃是大寿之宴、百人之宴。宾客来自五湖四海,饮食习惯定是各不相同。故我思虑再三之后,觉得势必要做到咸淡均衡、水陆皆有、干熟并用、荤素相宜,还需隆重且平易、精致且可口。因此,我对庖厨的固有之法,做出了一些自认为妥善的调整。”
“看来你靠的是自幼耳濡目染,且心细缜密,多有留心探究之举,方能做到此般无师自通。那么,迄今为止,你成为庖厨亦有些年份了,你是如何看待庖厨诸事的呢?”
“庖厨诸事,每日之所必需,在温饱之上,意义更是深远。若食之无味,则可致人郁郁寡欢;若食之失衡,则可致人气乱体虚;若食之有错,则可致人毒深病重。盖庖厨诸事精益求精,可使人身心愉悦,万事因而顺畅无虞。
此外,庖厨应该并非只是一技之术,我从事愈久,愈发觉得其牵涉涵盖甚广。调理搭配膳食,恰似内服医药之用,亦暗合阴阳之道;每日寻获食材,需知晓五谷农耕之法,亦需行武以狩猎;时常修磨器具,又包含有工匠之法;称薪匀火、烹得百鲜,需细致入微,需心无旁骛,需知根知底,需温猛相济,犹似待人接物、修身养性的道理。故庖厨诸事,总能给我带来不同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鱼袅频频点头道:“你如此年少,便能有如此见解,同为庖厨中人,我闻之甚感欣慰。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你还有哪些欠缺呢?”
“就拿昨日之宴来说,我的确还是有很多不足的。最终呈现出来的,都是扬我之所长,避我之所短。首先,我未曾游历过四方,不知九州水土风味之异。所以面对众邦宾客,做不到将各地菜式复原其味,只能让百味适中,再略作修改,讨新奇、含混之巧。然后,说到百味,我也不精于此道。酸、甜、苦、辣、咸、鲜、麻,我虽然知一菜之用,却不能尽知一席之菜,要如何相互配比才是最佳。再者,用材方面我不擅长禽类。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