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自己的事情也多,回到书房里通过卫星网络先解决自己的一摊子业务,快接近中午的时候,才和吉列阿比一起给娃子们做完饭,扛着一箩筐的馒头,来到计划当中的果园。
老赤日也正准备烧汤,拿着火镰跟火石,正在哒哒地敲击。
“等一下!”周至赶紧叫停老赤日,撂下箩筐跑到他身边拿起摄像机:“早说要拍这一段儿了,这不就是个机会?”
“这也要拍?”大家现在也在边上“幺摊儿”,也就是休息,见到周至对这个感兴趣,土子日就说道:“大毕摩让我来呗,我打火出了名的厉害!”
“那是,你以前偷社里的包谷拿到半山上偷偷烧了吃,练出来的。”老赤日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想起了那段换工分过日子的时光。
对于山外的大多数地方来说,那段时光都是不如何值得回忆的,但是在联和乡,那段时光竟然是大家难得的好日子,周至来到乡里也经常听大家提起,最后在苦思冥想以后终于自认为找到了答案。
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如果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那就要拉生产活动的后腿,而要是生产关系略微领先于生产力,那对于生产力的提高就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样的生产关系,在山外可能就是前者,而在联和乡却是后者,其根本原因,或者就源于内外两地,生产力本身的差异。
现在这种大家一起打造果园的日子,和那个时候还真有点像。
将火镰和火石交给土子日,老赤日又从周至手里接过摄像机,这玩意儿他现在玩得溜熟了,对土子日说道:“子日娃子一次要成功哈,不录第二遍!”
土子日顿时就来劲了:“大毕摩你就看好吧,对了今晚能放在电视上看不?”
“活干得好就可以。”周至笑道:“子日大哥你加油。”
土子日拿手搓了搓火石,然后将之扔掉:“红的不好,我换块黑的好乌鸡。”
“乌鸡”又叫“乌石”,在彝语里就是“打火石”的意思,这个山坡上许多这样石头,平整果园的最重要一项工作,就是将地里的这些石头给挑出来堆放到果园的外围然后修整成一层层稍许平一些的山地,用来种植果树。
这一山的石头基本上都是,有大有小,大的能有大泡菜坛子那么大,小的和鹌鹑蛋差不多。
刚刚那块红乌石给土日子随手一扔,一抹红光在空中闪现了一下,顿时映入了周至的眼帘。
“咦?”那抹颜色周至可是太熟悉了,跑过去将石头捡了起来。
“干啥呢?”山上的打火石多的是,土子日已经找到了合用的,问道:“我们可是要开始了哟。”
“开始开始,先看你表演。”周至说道。
表演的过程很简单,除了打火石和火镰,还要有火折子来配合。
火折子有点类似农村熏蚊子的粗艾香,放在竹管或者铜管里,作为保留火种之用。
平时处于半燃烧的状态,等到盖子打开,线香重新复燃,就可以用来引火。
燧石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其实是比较少见的,比如夹川,在早年间火柴发明以前,如果需要迁移火种,对于火折子的守护就是非常仔细的,必须保证火折子不熄才行,否则不知道生新火的法子,就比较麻烦。
彝人这儿就不存在,他们为了节约火折子,从来都是不用后就完全熄灭掉,等到需要生火的时候,就随手捡一块满山都有的燧石,配合火镰就能够生出火来。
火折子的顶部是燃烧后熄灭后的碳化艾绒,有了它的存在,生火就非常容易。
就看见土子日拿火钳咔塔咔塔狠狠敲击了几下迸发出了许多的火星,这些火星其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