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受到米国的限制不大,因此港岛的互联网,如今远比大陆的先进,已经完成了全功能接入,发展得火如荼。 现在港岛上的互联网,其实已经度过了学术牵引阶段,开始步入探索成长期。 这一个时期,指的其实是逐步建立普通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稳步成长。 在这一期间,最早一批互联网公司将相继成立起来并且业务高涨一路高歌,同时还要经历互联网泡沫期带来的考验,完成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成功探索,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期打下牢固的基础。 现在的港岛,已经开通了接入i的64k国际专线,港大还搭建了自己的64k校园局域网,很多东西可以通过网络互动互传。 虽然已经可以说是相当的先进,但是港岛的研究者们,似乎还没有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 直到现在,主要的应用方式还停留在文件检索和邮件发送阶段。 也就是说,互联网以“内容为王”的门户时代才刚刚兴起,离以“关系为王”的主抓用户的社交网络时代,还差得很远。 作为过来人,周至当然知道这个过程中留下来的成功产品和思路,当年在国营单位里边还利用空闲资源搭建过一个服务器,其中包括了全套的社区论坛功能,还有一些小游戏和一个叫做icq的实时聊天工具。 这个服务器一开始只是给自己省搞技术的同事在用,相互间传个小程序小文件什么的非常方便。 后来有些闲得蛋疼的开始往论坛里边传从外网扒下来的和内容,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 随着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很快这个交流论坛成了国企内网里边的一个流行小网站。 接着论坛里边开始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业务讨论区渐渐演变成了“吐槽领导区”,而且本来是利用空闲资源,使用者多了就变成了抢占资源。 最后领导下令,将这个服务器给关闭了。 虽然上一世冲浪不成功,但是周至对如何搭建应用平台并不陌生。 只可惜当年的icq源码是扒下来的,周至是维护者并非开发者,因此周至只是了解运作原理和功能模块,以及大体的设计思路,具体的源代码也不可能还全部默写得下来。 不过组成一个开发小组,将这些搞出来的话,似乎也不是太难。 这段时间和计算机交道打得多了,周至上一世的码农属性正在渐渐觉醒,港大也有unide的相关研究室,底层协议代码就在研究室的小型机里。 但是很多最新的成果,需要李乐山通过互联网,从耶鲁大学实验室服务器扒过来。 周至这次带了一个硬盘,里边是大字库系列软件,不过是最简单的原理演示版的,不过如何将之加载到底层协议代码上这一块之前没有,还得现写。 准备好一切,为了提高效率,周至和李乐山并肩坐到了一起。 周至负责书写关联程序,而李乐山在边上复核。 关于一些细节和思路,两人也需要讨论和相互介绍,毕竟两人术业虽然相通,却也各有专攻,一个精通的是协议层,一个精通的是应用层。 好在两人都是高手,港大研究室本身也有自己的研究者,是一名老教授,带着一大帮的同学,现在正目瞪口呆地看着两人用极度简洁的语言交流几句,然后这个内地来的小子就在键盘上噼里啪啦一通敲打,很快一个程序就会编写完成,然后编译成功。 当然要完成一个字库的正常运转,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