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根本则在于人心。人道必然是基于人心的,如果拥有孝悌之心,才能够拥有孝悌之道。拥有仁心,才能够拥有仁道。本立而道生,虽然看似是自然而然应当有的事情,但也贵在人能够去诱发促进它,更贵在人能够去护养并成全它。凡是这些,都依赖于学习,并非是说拥有此心就能够具备此道。”
顿了一顿,曾芸芸待肖平稍稍消化了一些内容,又接着说道:“仁者,是人群相处的大道。既然孝悌乃是仁之本,人如果能够拥有孝悌之心,自然就能够拥有仁心仁道,就如同树木生长于根部。孝悌既指心,也指道。践行道并且在内心有所得就称之为德。仁也是如此,有的是指心而言,有的是指道而言,有的是指德而言。内在修养于自身为德,外在施之于人群为道。”
肖平一开始听的时候紧皱着眉头,可是慢慢地听下去之后,脸上便露出了欣喜的神色。
《论语》对于他来说,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只是他对于其中很多关键的地方并不了解。在书院里,哪怕有先生进行教授,可是很多地方,先生也只是略微地指点一二,并没有做太过细致的讲解。先生总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此时,他乍一听到曾芸芸的讲解,顿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此处长久以来的疑惑立即被驱散得无影无踪。
他连忙又问了好几个问题。
有些问题,曾芸芸能够立即给出答案,有些则需要她在脑海中慢慢地搜索回忆。好在她作为双料博士,之前读过的书籍足够多。她只需要一些时间,就能够找到书中的相关段落即可。有些时候,她还需要将不同书中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肖平能够理解得更加清晰透彻。
幸好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经史子集浩如烟海,犹如恒河之沙,倒是不用担心肖平的问题回答不出来。
曾芸芸就这样,一边讲解,一边更好地熟悉大脑中这个小小的图书系统。熟练之后,她应对起来也会更加地从容自如。
将曾芸芸所说的话牢记在心中,肖平忍不住说道:“芸芸,你讲解得真是太好了。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
曾芸芸回答道:“自然不是。这是父亲当年所作的注解。”
肖山作为秀才,当年家境也算是颇为殷实,确实收藏有不少的藏书。只是后来他离奇失踪,很多书籍也不知道被谁弄去了。
因为家中只留下肖平和曾芸芸二人,肖平的大伯母便提出,偌大的房子让两个小孩子居住纯属浪费,倒不如给投靠她的弟弟全家居住,而肖平和曾芸芸则可以居住在大伯的这处小屋。作为条件,大伯一家会负责肖平和曾芸芸一早一晚两顿饭。
只是等大伯母的弟弟住进去之后,大伯母便立即变卦了,承诺的两顿饭瞬间没了踪影。只是怕族中追究,便偶尔施舍一点米面给肖平,算是勉强履行了承诺。
家宅被霸占之后,屋内的书籍自然也丢失了许多,如今留在肖平手中的,仅仅只有数本而已。
曾芸芸说她是从肖山的注解中学来的,肖平自然不会有丝毫的怀疑。
其实,这些不过是曾芸芸当年读过的钱穆的《论语新解》中的段落。
《论语》自西汉以来,既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也是科举中的必考内容。读《论语》必然要同时阅读批注。历代诸多儒者的批注层出不穷,形成了多个学说派别。到了明朝,各家看似已经将其中的内容都解读殆尽。不过钱穆博采百家学说,将其融会贯通,倒是更加适合肖平去理解领会。
后人提到明朝科举,便贬低八股取士,实际上,八股取士虽然显得机械刻板,也有其腐朽的一面,但是并不提倡读书人只是死记硬背,也会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之所以八股文有这么多的规矩,不过是为了提高考试的难度罢了。
难得又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曾芸芸还是蛮有成就感的。最主要的是,她找到了帮助肖平在千军万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