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心中却始终为汉室的衰落和自己的前途而忧虑。不过,也正是在这里,他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机。他三顾茅庐,请出了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出山相助。张风读到此处,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钦佩不已。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三次亲自前往诸葛亮所居的茅庐拜访,其诚意可谓是感天动地。而诸葛亮也被他的这份执着与真诚所打动,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为他出谋划策,制定了 “隆中对” 的战略规划,指明了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然后两路出兵北伐,兴复汉室的道路。张风深知,一个有远见卓识的谋士对于成就大业的重要性,在大乾,自己也一直在寻觅像诸葛亮这般的大才,希望能为大乾的发展找到更为清晰、长远的方向。
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的事业开始逐渐有了起色。他先是在赤壁之战中与孙权联军,共同对抗曹操。当时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号称八十万之众,势不可挡,而刘备与孙权的联军在兵力和战船数量上都远远不及曹操。但刘备并没有畏惧,他听从诸葛亮的计策,与孙权方面紧密合作,先是利用曹操军队不习水战以及多染病疫的弱点,派黄盖使出苦肉计,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这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让刘备不仅站稳了脚跟,还顺势夺取了荆州南部四郡,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张风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看出,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团结盟友、善用计谋是多么关键。这也让他联想到在大乾的对外事务中,与周边国家或势力相处时,同样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依靠智慧和策略去应对各种挑战,方能维护大乾的利益。
取得荆州后,刘备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继续按照 “隆中对” 的战略,向西进军,图谋益州。益州牧刘璋本以为刘备是同族之人,前来相助,便热情地迎接他入蜀。可刘备却有着更大的野心,在时机成熟后,他与刘璋反目,发动战争,最终夺取了益州,自领益州牧,实现了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张风读到此处,心中对刘备此举也有着复杂的感受。一方面,从战略角度来看,刘备此举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扩充自己的实力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刘璋对他以礼相待,他却恩将仇报,在道义上似乎有些说不过去。这让张风思考起在追逐理想与坚守道义之间该如何平衡的问题,在大乾的朝堂之上,自己行事也需时刻权衡利弊,既要为国家的发展考虑,又不能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
在占据益州后,刘备的势力越发壮大,他又在汉中之战中与曹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汉中,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刘备来说,若能夺取汉中,便能巩固益州的北部防线,同时也为北伐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一战,打得异常艰苦,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但刘备在诸葛亮等谋士的支持以及麾下将领们的奋勇作战下,最终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斩杀了曹操麾下的大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张风看到刘备在汉中之战中的胜利,不禁为他感到高兴,同时也深知这胜利来之不易,是刘备多年积攒实力、善于用人以及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这也让张风更加明白,在军事斗争中,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决策,还要有将士们的齐心协力,才能战胜强敌。
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壮大,他在群臣的拥戴下,进位汉中王,随后又在曹丕篡汉之后,于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正式举起了兴复汉室的大旗。张风读到此处,心中感慨万千,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落魄汉室宗亲,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成就了帝王之业,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旁人实在难以想象。然而,称帝后的刘备却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便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吕蒙所杀。关羽,这位忠勇无双的名将,一直是刘备的得力臂膀,他镇守荆州,为蜀汉的东部防线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却因一时大意,中了东吴的计谋,最终兵败被杀。刘备听闻此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