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玄最近忙得脚不沾地。
各地方官府上的求援如雪片般飞往京城,一些大点有实力的州地存粮足,还能勉强应付。贫瘠些的地方就要命了,开始出现饿死的情形。
在当地没有吃的,灾民开始四处流散,离乡背井寻求生机。
京中陆续涌入大量灾民。
各地旱情爆发,朝廷哪能面面俱到,多数先是地方官府撑着,撑不住了找周边受灾轻些的州地借粮缓解,想尽办法应付。
苏暮她们在京中设了两个粥棚,一开始提供救济的是芋魁,前来领粮的需得报上姓名和住址做登记,防止其他人钻空子。
提供的食物不多,只能吃个半饱,让你饿不死,因为食物还要留给更多的人。
有时候熬的粥是糙米高粱粥,有时候是粗粮馒头。
苏暮也曾尝过,没什么口感,但在这种情形下也顾不上许多了,只要能入口就行,不重质,只重量。
马上就要入冬,她细心发现些许人有风寒症状,便又吩咐家奴们熬煮常见的汤药送去,需要饮用的皆可缓解。
京中设粥棚的不止她们,也有官府施设。
最开始遇到有刁民哄抢,晋阳是个烈性子,当即差人把起哄的灾民痛打一顿,再扭送府衙吃牢饭,省得他们挨饿。
也有嫌弃救济的食物太糙,随意扔掉糟蹋。
在这个节骨眼上糟蹋粮食简直天理不容。
宋三娘比晋阳还生猛,直接命家奴逮着那些人亲自拿马鞭抽打,一边打一边骂骂咧咧,打得人皮开肉绽才作罢。
这群救济的女郎们一个比一个生猛,但凡遇到闹事的直接打一顿送去吃牢饭,免得挨饿。
如此行事作风也确实镇住了不老实的刁民,个个都规规矩矩排队领食,不敢造次。
这些日苏暮成日里在外头忙碌,干的有模有样的。
盛氏瞧着也坐不住了,自己作为一个长辈,还没小辈能干,面子挂不住,便主动替她们筹钱,觉得这桩善事很长顾家颜面。
能得到家里头的人支持,苏暮欢喜不已。
顾老夫人也主动添了两笔善款,同她说道:“咱们顾家享朝廷供养,现在国家有难,当该出一份力。”
苏暮应道:“祖母心慈,这些日我们都在尽力去做这件善事,能救一个是一个。”
顾老夫人点头,“只要你们别半途而废,总会让更多人看到,愿意出一份善心,把善意传递下去。”
她的鼓励给了她莫大的勇气,更加坚定这条路没有走错。
那种全家齐心协力扶持她去做事的温暖令她窝心不已,因为他们认可她的价值。
不论是顾老夫人还是顾清玄,只要她愿意去做,有理由的去做,便不会阻拦,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帮助,绝不托后腿。
苏暮喜欢这些家人,是真真切切把他们当成家人去看待。
为了把粥棚延续得更久些,晋阳绞尽脑汁奔走筹款。
天气愈发寒冷,可是她们的心却是热的。
此次旱情波及到诸多州城,她们坚持施粥,带动了慈云寺开设粥棚,虽然只维持了十二天,至少已经有行动了。
不仅如此,陆续有商贾主动筹款募捐给她们的粥棚,给与助力,甚至也有普通人家把不用的旧衣送来给需要的灾民。
一点小小的善意,便如星火般开始星星点点。
民间自发送上热心,家里有多余用不到的物什,会陆续送来。
不论是一件旧衣,还是几颗芋魁,它们微不足道,却能积少成多。
晋阳打着让灾民感受京城人的热情煽动百姓施出援手,让他们生出集体荣誉感,去共渡国难。
处在天子脚下的人们自然有种优越感,那种优越感被煽动怂恿,开始有更多的人自主伸出援手,与朝廷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不管身处何种时代,何种社会背景,汉人骨子里的团结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