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孚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进入中原行省境内,兵临宛城府。宛城主将李儿今和副将王宏言坐着一起商量守城对策,然而他们内心都知道失败是注定的,当今朝廷是什么样子的官场之人都心知肚明!
商量一番之后两人也没有什么好的计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大不了到时候投降还能保住身家性命,说不定还能继续当官,照样享受荣华富贵,吃香的喝辣的。
准备工作完毕后吴玉孚便下令大军开始攻城,处于的后方新型投石机首先发威,砸的城墙晃动起来,站在上面的官兵站立不稳,就像喝醉了一样。
巨石如下雨一样笼罩了宛城,就像天降陨石一般,压的官兵抬不起头来,只能抱头鼠窜!
经过一番狂轰滥炸其中一段城墙轰然倒塌,官军主将李儿今见此立马没有了抵抗的念头,赶紧派人举白旗投降。
吴玉孚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感觉出乎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就这样本以为会是一场残酷的大战,变成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投降而结束。
于是吴玉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宛城府,接受了李儿今的投降。虽然不耻于他的品行,但是又必须接受这种人的投诚,毕竟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士兵的伤亡,避免流血牺牲!
古代王朝盛行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的极端腐朽思想。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也就让忠君的悖论愈显突出。
古代书生赶考之后,从秀才到举人,再到状元、榜眼、探花等,需要慢慢往上考,考中之后,才能做官。有的做了有职无权的官,有的做了有职有权的官,但不管什么样的官都会领到国家的俸禄,会成为体制内的人员,充分享受体制内的好处。他们不会像书本里写的那样,要忠君,不能对君主横加指责,更不能随便诋毁君主,而是能提意见就提意见,即便冒死也要进谏,还要把这种行为当成忠君爱国。
不过,能够和皇帝说上话的官员并不多。在宋代,只有具备上书言事资格的官员才能够给皇帝提意见,才能够和皇帝说话,其他的官员根本无法给皇帝提意见。不过,他们大多抱着忠君的思想,要替皇帝分忧。
事实上,很多官员只是在做官,却不是在给皇帝提意见。毕竟,能见到皇帝的官员并不多,大多都是文武大臣,而见不到皇帝的官员非常多。他们都要忠君,都要遵守古代官场秩序,遵守法律和道德标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们大多只是维持了表面上的和谐与稳定,却并不会那么稳定。他们会互相倾轧,拉帮结派,通过利益往来确立关系,结成牢固的利益统一体,有时候出现宦官专权、外戚专政、朋党之争,变法派和守旧派的争斗等,目的很单纯,都是为了获得朝堂发言的话语权,而不仅仅为了天下苍生,也不仅仅为了表现忠君思想。
统一的王朝形成之后,官僚秩序也就形成了。从皇帝到地方官员都算是官僚系统内部的人,也是既得利益者。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都会倾向于他们的利益,也会为他们服务。试想,一个官员和一个普通老百姓犯了一样的罪,谁的处罚比较重?当然是老百姓了,而官员可能会摁下事情,消除罪状,也就没事了。要是被发现了,就有可能丢了官职,过一段时间又会官复原职,只不过到别处任职去了,也就没人认识他了。官员都有官场深厚的根基,而这样的根基都靠平时银子往来奠基,靠拉关系维持,也就可以从中获益了。
皇帝和官员们都想清楚了,要为了自己享受,而不能为了众生的幸福。毕竟,人生有限,抓住了社会资源,还不得好好享受一番?若是轻易放弃,岂不是白白荒废了寒窗苦读的年月?于是,他们要充分享受体制内的好处,要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私自加税,侵吞国家财产等,只要按照官场惯例,用银子铺好道路,和上级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就算是没什么大事了。
要是有书生敢于按照“四书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