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维克托所说的,联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盟友,尽管在对抗轴心国同盟的立场上,英美苏三方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还是明确的,而到了现在,却正在变的日渐模糊。
共患难易,同富贵难,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人和人之间,同样也存在于国和国之间,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来讲,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存在转化的原因。
在联盟内部,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前,各种各样的党内斗争都是隐性的,派系与派系之间的隔阂虽然存在,但却没有那么的明显。
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这种矛盾就陡然浮现出来,团结、和睦的因素降低了许多,斗争与妥协的因素却愈发多了起来。
放在联盟外部,看国际关系,英美苏之间的合作,显然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在西方的媒体舆论中,不管是莫斯科战役的胜利,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都得到了那些西方舆论的大肆褒奖,而随着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尤其是在苏军解放了包括基辅的整个东乌克兰之后,西方的舆论就开始变味了。
在西方的媒体报道中,更多地出现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论调,舆论对所谓“乌克兰民族的苦难”多了许多的讨论,而这样的内容,显然不是莫斯科喜欢看到的。
所以,总的来说,英美与苏联之间的矛盾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它只是被全世界与法西斯之间的矛盾遮掩住了,而等到法西斯被击败之后,英美与苏联之间的“次要矛盾”,立刻就会升级为主要矛盾,这是必然的。
德黑兰会议头两天,是三巨头之间的闭门会议,这样的会议,维克托自然是没有权利参加的,不过,会议的大概内容他还是知道的。
就目前来说,斯大林同志与罗斯福、丘吉尔所探讨的内容,主要还是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
事实并不像后世所宣传的那样,如今的斯大林同志,对催促英美开辟第二战场的**已经不再那么强烈了,他所不能接受的,是英美将开辟第二战场的位置,放在亚平宁半岛。
从相关的会议纪要来看,美国人对亚平宁半岛的战事并不怎么关心,罗斯福的关注点依旧是在太平洋战场上,他希望欧洲的战事能够尽快结束,随后,苏联应该尽快发起对日作战。
美国人在太平洋上取得了连番胜利,但穷凶极恶的日本人,同样也让美军吃到了足够的苦头,因此,日本数以百万计的陆军,对美国人来说,依旧是一块足够坚硬的石头,华盛顿需要苏军发起对日作战,从而减轻他们身上的压力。
但英国人却有他们自己的打算,丘吉尔力主以亚平宁半岛为基地,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如此一来,英美联军的北上,将有希望阻止苏军向中南欧方向的扩张。
别看英国人能耐不怎么样,但胃口却是大的很,他们希望先一步夺取奥地利和匈牙利,将苏联西扩的脚步,阻隔在波兰以东,相比起这个目标,英国人对太平洋的战争,不感兴趣。
面对英国人的贪婪,斯大林同志是真的拍了桌子,他甚至公开向丘吉尔表明,如果英美选择继续在意大利北进的话,那么莫斯科将不排除与柏林单方面媾和的可能性,只要德国人能够撤退到波兰以西,那么苏联甚至可以释放现有的德军战俘。
这种近乎针锋相对的纠缠,持续了两天,最终,在罗斯福的干预下,丘吉尔还是做出了让步,原则上同意英美联军不在亚平宁半岛继续北上,并于明年年中,在法国海岸开辟第二战场。
除此之外,为了让英国人的大批军队撤出伊朗,罗斯福提出了发动暹罗战役的构想,要求丘吉尔尽快将集结在南伊朗地区的部队,调往中南半岛,以便在该地区发动新的对日作战计划。
从这一点上看,尽管罗斯福已经离死不远了,可头脑还是很清楚的,他知道在当前的形势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