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七真书院>>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50章 亿万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0章 亿万贯(2 / 3)

这……佛脚是否抱得太晚了一点?”

王安石却已经反映过来了,轻声道:“范文正公昔年在杭州亦有此举。”

范文正公正是庆历朝名臣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之后被贬至杭州,当时曾遇饥荒。范仲淹当时便叫来杭州的诸佛寺主首,告诉他们:“饥岁工价低廉,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杭州诸寺便大兴土木,雇佣了许多工人。

这时赵顼也明白了,吐出四个字:“以工代赈。”

明远含笑点头,顺手送上一顶高帽:“天子英明。”

后世人们给这种用基建投资来拉动消费、惠及民生的做法冠上了“凯恩斯主义”的名头,但在宋代,这种做法在庆历年间就已有了。

但明远的建议并不只是这么多:“除了赈济受旱的灾民之外,亦可借此机会大大改善河北的交通。”

河北与契丹接壤,一向是边防重地。万一北方有变,朝廷需要将兵源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各军事重镇。若是借赈济的机会,好好改善一下河北的道路基础,正是一举两得之事。

“修建道路之法,亦可以参考‘汴京-山阳’、‘汴京-扬州’两条公路,可以由各商户入股集资修建。如此,不需朝廷出钱赈济,河北受灾之流民亦可以以工换粮。相应的,在那附近,贸易、饮食、工匠、劳力……尽可以兴建道路而为生……”

明远曾经走访过河北,拜访过那里的大商户。商人们苦交通运输久矣,但凡有曾经前往南方,感受过“高速公路”的商户,都艳羡不已。

若是有出资修建公路的机会,商户们想必是会热烈响应的。

“嗯!”

赵顼闻言颔首,道:“此事明日便拿出来教朝臣们议论。”

听见天子流露出首肯的态度,明远和王雱都颇为兴奋,对视一眼,交换一个眼神。

谁知这时王珪从旁插嘴,道:“既是河北,就不得不考虑契丹——”

这位副相不知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远见卓识,还是纯粹觉得自己被晾在一旁的时间太长了,当下滔滔不绝地开口。

他的意思是,在河北修路,要考虑到对契丹的防务。在澶渊之盟以前,契丹骑兵大举进犯,河北一境多是依靠各处水泽林地的地理之便,阻挡铁骑南下。

王珪的意思:若是在河北境内修筑高等级的公路,万一契丹人来了,那岂不是长驱直入?

明远一边听,心里一边问出无数个问号:

这可是在宋境内修路呀,难道为了防止契丹人南侵,就要干脆地放弃自家发展的机会吗?

但显然,契丹是官家赵顼心中的心腹大患。

一听王珪谈起契丹,赵顼便蹙起眉头,眉宇间泛上一层忧色,道:“此事需要好好计议……”

明远被王珪搅黄了好好一个建议,心里着实郁闷,以至于他没顾上细细回想关于这场旱灾的记忆。

似乎有一项比寻常旱灾更大的威胁,但被王珪一打岔,明远心里就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却想不起任何细节。

又稍坐片刻之后,王雱带着明远从赵顼面前告退。天子只留了王安石与王珪两位,在水心五殿中商议一些朝事。

*

这场议论之后没过多久,明远的告身就被发下来了。

明远展开告身,发现自己和大宋的其他朝臣们一样,分别得了一个“本官”,和一个“差遣”。

如今他的本官是正七品“宣德郎”,差遣则是“金融司监司”。

往后旁人就不会再称呼他是“明郎君”、“明小郎君”,而是会称呼他为“宣德郎”,或者“明司监”了。

告身是王雱和童贯一起送来的。

明远总算确认了他在金明池见到的那位高大太监,就是大名鼎鼎的“六贼”之一的童贯。

然而现在的童贯还不见任何“发迹”的迹象,只是一个在天子身边跑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