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身蕴浊气的青年男子闯了进来,吵吵闹闹地见了三人,皆露惊讶。
璇玑道长放下酒杯,也不见有被冒犯之后的不悦,反是笑着道:“你们来得正好,为师与你们引见引见,此二位,乃蜀中渝都府明月山青云观之隐居高士,德誉才显,寻常时候可无缘见到,你们快来行礼!”
那些弟子闻言,连忙乱糟糟地排个队列,各行各礼,此起彼伏,冯煜看得颇为有趣。
待礼毕,璇玑又道:“今日为师得逢故友,遂于此设宴,尔等且侍奔走,不可怠慢贵客!”
众人稀稀落落地应答,都暗中偷眼去看。十几个人,各自分往一人背后侍立,听凭吩咐。泓明道长儒雅俊逸,气度不凡,到他背后的人最多,约有七八个;冯煜年纪轻,虽也颇有气度,可同为年轻人,许多人不自觉便心生羡慕妒忌,不愿为侍,故冯煜身后人最少,仅有三人。
也有几个机灵,飞快站到璇玑道长背后去。
璇玑道长对此不置一词,只与冯煜两个劝酒。
俄尔,天色尽暗,殿内却未点蜡烛。
有几个弟子沉不住气,在暗中议论此事,那璇玑道长饮下杯中酒,如同这才反应过来那般恍然,道:“日暮天昏,待吾借来明月,也好照明视物。”
借来明月?
众弟子闻言,无不欣喜激动,万分期待。
遂见璇玑道长取出一张白纸,持纸挥动,有纸屑跌落,再看,白纸化作圆形。随后抬手抛出,那白纸轻盈而起,挂在墙上,稳稳当当似原本就贴在那里。紧接着白纸中心莹然有光,倏尔渐盛,当真化作明月一般朗照大殿,细末分毫也可辨清!
众人见此,一声轰然,一个个惊诧而又赞叹地望着明月,直欲畅言议论,然见客座高士在前,不敢妄语,憋得难受,只拿一双双眼睛半空交汇,挤眉弄眼地十分滑稽。
冯煜忙借着饮酒,遮掩了一下仪态。
否则他真要被这群颇具喜感的弟子给逗得发笑,那可就当真失礼了——哎,等等!冯煜停杯搁箸,抬头看向墙上那个用白纸裁剪的“明月”,之前心中掠过的熟悉既视感,此时愈发强烈。
明月放光,不算难事。
只一个基础道法“摄光术”,摄来月华灵光,投入白纸即可。凡俗世人不解奥妙,以为当真取来明月悬挂,故而称奇。
然而冯煜惊诧的却是,此情此境,让他不由地想到记忆里的一个故事——崂山道士!
难道,那故事其实并非故事,而是确乎其事,甚至自己都成了故事中的一环?亦或者,此方世界,原本就是聊斋世界?
冯煜不由得有些错愕失态。
泓明注意到了他的异样,遂道:“良辰美景,乐亦无穷,莫如共享其乐。”于是袖袍拂过,桌面整整齐齐地多了十几个酒杯,正好对应在场人数。又将酒壶让出,将酒分赏给众人,并且嘱咐他们可以尽情畅饮。
众弟子上山以来,多是在经历“劳其筋骨”的考验,每日又累又饿,许久未曾饮到美酒,闻此无不大喜过望。眼见那酒壶不大,在场又有十多人,只怕顷刻就要喝光,于是众人吵吵嚷嚷,争执不休,都来抢着喝,生怕迟了酒壶里的酒便要倾尽。
见到眼前这一幕,冯煜确认不疑——此时演绎的,定然便是那“崂山道士”的故事!
那么,人群里也该有个原本的主人公“王生”了?
目光搜寻,果然在人群里见到一个惊疑思索地年轻人,面相柔和,颇具书生气,只冯煜粗略一观,其人身具灵韵,也有急智与慧根。在众人仍自沉溺畅饮美酒时,他已然觉察不对,惊讶于怎么也倒不尽的奇异酒壶,且从方才争执失礼中清醒过来,端着个酒杯在人群外颇为显眼。
泓明也注意到了年轻书生,轻声笑道:“道兄,此子颇具慧根,可称璞玉。”
璇玑摇头,叹道:“怕只怕不堪琢磨。”
少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