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七真书院>其他类型>赤诚众小牮的新书> 赤诚众小牮:乱云润生·第二百零四回豆包润色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赤诚众小牮:乱云润生·第二百零四回豆包润色版(1 / 4)

乱云润生·第二百零四回

岁月悠悠,命运的齿轮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转动,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挣扎、前行,追寻着那一丝希望的曙光。上回说道,1903 年 12 月中旬,赤增清与赤辅铭怀揣着回老家过年的殷切期望,在沽海河北新区四处寻觅合适的工作,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立刻垂青他们,他们找遍了各个角落,却始终未能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新开河火车站旁的机修大棚。这里,可是未来著名津浦大厂的雏形之地,有着当时全中国最长津浦铁路大线的机车调头转向大转盘,其附近还自然形成了一个转盘村。

已至晌午,奔波了一上午的哥俩早已饥肠辘辘,他们在转盘村边的小摊上,匆匆吃了两碗面条,稍作休息后,便又继续踏上了寻找工作的征程。他们下一个目标是北运河畔丁字沽的娘娘庙。在那个时代,废庙兴学之风正盛,丁字沽娘娘庙被选为了试点,正在筹划建设改造,以助力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赤增清此前曾去过家门口附近的锦衣卫桥的火神庙、小关大街的关帝庙、陈家沟子娘娘庙以及十字街白衣庵,但这些地方的废庙兴学事宜皆暂无动静。赤增清心中寻思着,自己拥有泥瓦匠这门手艺,倘若这娘娘庙殿改教室的工程招工,自己理应能够胜任,说不定能借此机会谋得一份差事,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汤足饭饱之后,两人徒步前行,脚步也变得轻快了许多,精神也格外抖擞。他们紧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丁字沽。这沽海之地,早年曾是退海之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随着海水的逐渐退去,陆地慢慢显现,但当时沼泽地众多。而丁字沽一带,因其地势较高,便早早地形成了早期居民聚落,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先有丁字沽,后有直沽寨。丁字沽地处水陆要冲,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是漕粮换载的重要码头。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成为了南下的必经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附近的桃花堤、白庙等地,都留下了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的足迹,由此可见其当年的繁华景象。清代中后期,民间漕运兴起,丁字沽的商业愈发繁荣昌盛,风景也是如诗如画,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在此赋诗留念。清代诗人梅宝璐曾描绘当时丁字沽的如画风光:“丁字沽边柳万条,青青一带锁红桥,帆樯纵借东风力,消息全凭子午潮。”

丁字沽娘娘庙,始建于元代,位于北运河西岸,坐西向东,庙内供奉着娘娘神像。据同治九年的沽海县志记载,庙内大殿宽敞明亮。如今,在清廷倡导废庙兴学的大背景下,这座娘娘庙被列为兴学试点,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建设改造事宜。

当赤增清与赤辅铭满怀期待地走进娘娘庙时,只见大殿中十几名建筑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进行着拆改工作。赤增清恭敬地走向一名看起来像是领班的人,礼貌地询问道:“这项工程的负责人在哪里?”那人告知他们负责人正在后殿检查工作。于是,赤增清与赤辅铭便来到了后殿,正巧碰到负责人拿着图纸,正在仔细端详研究。

赤增清先是恭敬地请安问好,然后拿出大公报,诚恳地表示自己是看到此信息后,特意前来应聘做工的。负责人上下打量了赤增清一番,问道:“你是泥瓦匠?在哪干过?”赤增清连忙回答道:“是泥瓦匠,在新开河火车站干过,还在大经路与天纬路工程做过领班。”负责人听后,微微点头,又指了指赤辅铭,问道:“你呢?”赤辅铭急忙说道:“我是来聘小工的。”

这位负责人做事干脆利落,当即说道:“泥瓦匠,我们正缺一个,你被聘用了,工程完成后给一个银圆,工期大约一个月,明天就来上班,具体任务听从领班的吩咐。至于小工,暂时不需要,庙门口排队等着的就有几十人呢!”赤增清见此情形,还想为表弟求情,但终究是无望。负责人记下赤增清的姓名后便匆匆离去。赤辅铭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