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旰食宵衣,勤于理政。但为什么像汉文帝那样无为而治,也能缔造治世呢?
我还小,有些道理还没搞懂,大事小情只能依靠我敬爱的张师傅来拿主意。但我也得好好学习,争取早日亲政。但听说帝王之学,跟平民之学不同,不在文章诗词中。要是不学这些,我又该学什么?
又有人说,当政者只要抓好纲要,则所有的事情都会处置的十分妥当。所谓‘纲要’者,真的存在吗?
听说研究过去臣子为君王的谋划,对现在也有好处。比如董仲舒的‘贤良三策’,汉宣帝时的‘变俗’之说,汉元帝时的‘审尚’之说,以及‘治性六戒’、‘劝学四仪’,还有‘初元节俭’、‘建初荡涤烦苛’、‘元祐十事’、‘治平三劄’、‘熙宁稽古正学’。
能不能挨个讲讲,这些都是怎么回事儿?其中有没有现在还能用的?
你们都是学先圣之术,明当世之务的专业人士,能不能替我综合一下这些策论,找出它们的中心思想?说一说‘典学’应该以哪个为要?‘立政’又当以哪个为要?
当然也有人说,现在和前代不一样了,创业和守业也不是一码事儿。你们都可以畅所欲言,以符合我‘慎始笃初’之意……
~~
以上就是赵公子靠大预言术回忆《明实录》,想起的万历二年殿试题。
通观全题一共十问,前四个问题个个刁钻深刻,处处挑战圣贤之言,一个答不好就翻车。
这可是政治性极强的殿试啊,考生要是没有心理准备,吓都吓尿了。
倘若没有接受专门指导,他们都不敢回答这些埋雷的问题。
要是前四个问题没尿,接下来还是会尿的。该死的出题人,居然让考生将题干中提到的,十个古代有名的策论,一一介绍一遍!而且还得深入分析,言之有物!
这简直是坑爹啊!
为了通过乡试和会试,大明的读书人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四书五经上,谁会在策论上下苦功夫?
恐怕连知道‘永光’、‘初元’其实是一个皇帝的两个年号的贡士,都不会有太多!更别说这些策论都是什么跟什么了……
张相公懒得看他们不着边际的夸夸其谈,就考他们基础知识。把策论这种主观题,愣是给搞成客观题。
这样到时候排名倒简单了,谁知识点掌握的多,谁阅读理解做得好,谁就排名靠前!
你还别不服,难道来参加策试,不应该把前代有名的策论都研究一遍吗?
什么,没研究?那对不起,同进士伺候……
~~
对客观题来说,有没有准备到知识点,成绩天差地别!
赵公子当然不会直接给弟子划考点,但他已经将这些知识点,不着痕迹的糅杂在了十天的讲座,和每日的课后练习中。
因为本届论坛就是围绕着治国之策展开的。读书人最喜欢的又是引经据典,所以带出这十个典故一点都突兀。至于那四个刁钻的问题,也在向诸位大佬请教时,很自然的带了出来……
总之,只要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针对没听懂的查漏补缺,进了考场就一定不会抓瞎。
至于能抓个什么回来,就全靠个人造化了。赵老师也只能帮忙帮到这里了。
十天的论坛很快结束,弟子们又上了名为《如何写出状元卷》专题课程。
课程分上中下三讲,由申时行、范应期和于慎思主讲。
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一年的状元;范应期是四十四年的状元;于慎思是隆庆五年的状元。
三位状元现身说法,教你如何成为状元,就问你好不好好听吧!
其实本来范应期的位置应该是赵二爷的,但是赵二爷自己怂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状元是捡来的,不愿意误人子弟。
他能跟这群学霸讲什么呢?讲咱考状元全靠儿子谋划,祖宗显灵,相好的在上头是劲儿